大皖新闻讯 烈日似火,酷热难当,嬉水玩乐成了孩子们开心的选择。但看似安全的室内游泳馆,在不经意间也存在着溺水风险。7月25日,“小叶医探”从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、安徽省儿童医院获悉,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(PICU)近日接诊了三名溺水儿童。其中,近一周内就接诊了两名在游泳池发生溺水的儿童。
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金丹群特别提醒,儿童发生溺水时,不一定会拍打水面大声呼喊,溺水往往是快速和安静的、无声的。如发现孩子安静浮在水面,口鼻没在水中,双手摸索水面,家长尤需警惕,切勿当成孩子是在练习或玩水。
意外:泳池也在成为溺水高发地
“这三名溺水的儿童中,年龄最大的9岁,最小的7岁。溺水的时间非常集中,都是在近20天内发生的溺水。其中,2名孩子是在泳池中溺水,1名孩子在户外池塘中溺水。”在泳池溺水的患儿依依(化名),让金丹群印象尤其深刻。7月17日,患儿被送往医院时处于浅昏迷状态,面色苍白,手指末端发绀,呼吸异常困难,CT提示大面积吸入性肺炎、肺水肿,呈“白肺”样改变。
据孩子家长回忆,当时孩子在浅水区里玩水,他们也就放松了警惕,没有时刻盯紧孩子。不曾想到,孩子不注意跑到了深水区,慌乱之下,口鼻淹没到了水中,水直接呛进了肺里,出现了溺水的情况。幸好有旁边教练将孩子从水中捞出,进行了有效的心肺复苏,在孩子恢复心跳后紧急送往医院,在经过治疗抢救后,最终保住了性命。
“所以说,室内泳池≠100%安全,也不是说水要多深才会发生溺水。只要孩子一头栽进水里呛到水后爬不起来,或者水面盖过口鼻就有可能发生溺水。”金丹群提醒,即使在很浅的水域,家长也一定要时刻盯紧孩子的情况。如果孩子不经意间进入深水区或身上防护泳具滑落等,可能都暗藏溺水风险。
警惕:儿童溺水多是无声且突然的
提到溺水,很多人都下意识以为溺水者会奋力挣扎,扑腾水面,大声呼救。事实上,溺水大多是安静且突然发生的。
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孩子一旦被水呛到,就会很紧张,易造成喉痉挛而无法呼救。”金丹群表示,当看到孩子安静地浮在水面,面部朝下,口鼻淹没在水中,仅以双手缓慢滑动或摸索水面,切勿以为他们是在悠闲玩水,这极有可能是“无声的溺水”的危险信号。
此外,有的溺水者可能会出现两眼无神、无法聚焦;有的可能是试图往某个方向游动,但是其实并没有前进;还有的可能出现像在水中攀爬梯子这样的动作。往往周围的人可能会误认为他们在练习憋气、练习游泳或者在玩水,而忽略了可能正在发生溺水的过程。“所以我们强调,在游泳场所,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持续地、有效地看护,要牢记任何措施都不能代替有效地看护。”金丹群说。
提醒:倒背溺水儿童“控水”不可取
夏季其实是儿童溺水的高发期。据了解,全世界每年约有36万人死于溺水,其中,儿童占45%左右。溺水已成为1~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。如意外不幸发生,溺水抢救需要争分夺秒,每一分钟的延迟抢救都可能会加重脑损害。
需要注意的是,很多家长在救上孩子的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控水,花很多时间想把孩子肚子里、肺部的水倒出来,其实不仅效果不好,还会耽搁后续抢救时间。
“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孩子放置平卧位后,第一时间检查并清理口鼻腔异物、呕吐物等,开放气道,做有效的人工呼吸。”金丹群强调,溺水抢救最重要的就是“黄金5分钟”,超过5分钟没有做及时的心肺复苏抢救会导致孩子脑缺氧,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
因此,若发现孩子无颈动脉搏动,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积极有效的心肺复苏能明显改善预后。金丹群提醒,心肺复苏的要点在于要快、要重。若是单人操作,需按照30:2的频率进行,即按压30次之后,再做2次人工呼吸,循环操作。
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实习生 吴希媛 左丹
编辑 彭玲
华泰优配-十大配资平台排名-股票配资查询网-正规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